腹有诗书气自华

  刘相勇     |      2021/10/31     |     692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说从实践中、生活中学习,是说怎么读“书”。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这是说读什么“书”。今天谈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为什么要读书。

优秀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中华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资源,是我们与世界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大优势。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绝不是象牙塔中泛黄的辞章,不是沉睡的故纸堆,而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

“上有迢迢河汉,下有滔滔江水。”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韦编三绝、汗牛充栋、洛阳纸贵……古人用赞美、敬佩的词语,称颂书籍的魅力和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果典籍高悬在象牙塔,尘封在藏书馆,即便散落在教科书中,却没有人自觉赓续文脉香火,那便是随着岁月流逝而丢掉了我们的根和魂。所以读书是对中华文化、文明的传承,更是让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积极努力的行为。  

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优秀典籍,既是我们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既见证了我们的昨天,观照着我们的今天,也将福泽我们的明天,再辉煌的文化,一旦失去传承就必然衰败。

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从大处说,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是五千年象形文字垒起的一座座精神高峰。多攀登这样的精神巅峰,登高望远,于我们民族,可以夯实精神厚度,进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小处说,读书是每个人的事情,更是年轻人的事情。典籍,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对我们每个人而言,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人生长度和宽度;读书可以让人充满自信,富有精神魅力;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精神气质。简单通俗一点,读书可以有美容整形的功效。

正处于大好读书时期的同学们,为了以后的你能够更有魅力、更有气质,为了今后的你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现在起,请认真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努力的你,勤奋的你,才是最美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