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家德、建家学、树家风、兴家业

  实验高中     |      2015/11/27     |     71  

弘家德、建家学、树家风、兴家业

和家长朋友探讨---培养幸福孩子之道

人的一生要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最先接受到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久,对孩子的影响最深的教育。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是一句老话,但是能经过历史洗刷仍流传至今,想必一定是有些道理的,的确,这也被实验研究所证实了: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做了一份长达23年的追踪研究,对1000名3岁的幼童(1980年)开始研究至26岁(2003年),发现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从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看到这里,我想各位家长一定会有疑惑:既然孩子的个性与成就,在幼儿或童年时期就已经决定了,那你为什么还要写这样一封书信呢?的确,3岁、7岁这两个教育孩子最好的、最关键的时刻已经逝去,也没有办法时光倒流再重新教育一遍,但是人是有可塑性的,现在的教育还是能够产生一定效果的,尤其是与孩子朝夕相处终身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仅仅包括父母长辈的言传和谆谆教诲,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风气氛围、家庭的身教和模范作用,所以说,我认为,并不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而是“在家长身上看孩子的未来”。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去做好家庭教育呢?下面根据不同年段,给各位家长不同角度的建议。

高一:弘扬家德

“教家立范,品行为先”,家庭教育实则为做人的教育,人的教育实为人格、品行之教育。“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干大事者首先得学会修身,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家德品行的培育是应重视的,当前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唯成绩至上的现状,然而成绩并不等于成功和成才,而且这样子一个人当中的精髓、脊梁性的东西似乎就遗失了。

弘扬家德、培养品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言传身教并不是说家长在孩子面前做做样子就可以了,孩子其实都是很聪明的,别妄想能骗过他们,他们也很会看人,也能知道父母是什么性格、什么特质、什么品行。身教并不单单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举止上,品行、家德更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东西,体现在外在行为上是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礼让,体现在内在修养上是谦逊、平和、真诚、善良、美好。当家庭中处处都充盈着这些幸福和睦、美好和谐的内容时,家庭教育便自然而然做好了。

曾遇到过某些“有趣的”家长,由于孩子在校与同学发生了争执和打架,班主任将这件事情通知了家长,并希望家长来校一起处理一下。这位家长在去班主任办公室时一路上抱怨学校、抱怨老师:“这种事情学校还要发个短信,让跑一趟!真是......”。然而后脚还未迈进办公室,笑脸迎面似的声音就传了进来:“哎呦,老师诶,听说......”,一脸的和气面容。但是之后一说到自家孩子的问题,又立刻板起脸来,与老师吹胡子瞪眼。这虽说是家长的表现,但其实就反映了这个家庭的家教问题:家长如此表现,可想而知孩子出现这类打架问题也是非常“正常”的了——孩子就是家长的翻版,想要知道一个孩子是个怎么样的人,不用去观察孩子,直接与父母打交道就能明白了。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做不到的事情,而要求孩子做到,孩子即使照做了,也是敷衍的,心里是不服气的,如果家长做到了,不用言语,孩子自然会照着做学着做。那么,家长究竟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呢?或者必须教给孩子哪些重要的品质呢?

一、守信讲义,一诺千金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智者得到了“健康、荣誉、机敏、才学、金钱、诚信”7个行囊,在过河时遇到大浪,船夫让他扔掉一个,不然就会葬身河底,智者最终选择扔掉了“诚信”。他安全返航了,但是从此人们对他避而远之,不愿与他说话与交谈。在孤独中他逐渐没落下去,从智者沦为了庸人。

智者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因为他丢失了人生最基本的原则——“诚信”。看来,智者不智啊!失去了健康,至少还有伟大的灵魂;失去了美貌,至少还有美丽的心灵;失去了荣誉,至少还有朴实的人生;失去了机敏,至少还有忠厚的勤恳;失去了才学,毕竟还有为善的面目。失去了诚信,没有了人生的原则,还能有什么呢?

守信讲义是做人的首要原则,也是待人处事中应遵守的准则,家长要做到答应别人的事情尽全力做到,做不到的事情无论如何都不能妄言,特别是在孩子面前。有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刻苦学习,信誓旦旦地答应:“考到班级前十,假期就带你出国玩”,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借口推脱:“对不起宝贝,爸爸妈妈实在没时间”......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消极影响呢?轻者孩子不再信任你们,之后你们所说的话便不再起任何实效,重者孩子也学会了敷衍欺骗、不守信讲义,并且泛化至对所有人都不信任。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当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后,他还能感受到生命中的快乐和幸福吗?

二、勤于劳动,感恩负责。

人格中个体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爱劳动,社会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感恩和责任。

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人是活在意义中的动物,所谓意义就是价值,价值是如何诞生的?劳动中得来,任何有欣赏价值的或值得拥有的东西都是因为凝聚着劳动。只有在主动劳动中,我们才能学会真正的感恩和责任,从小孩子就“被动地”得到太多免费的东西,于是轻而易举惯了,就不懂东西的价值、劳动的价值,最终人生便失去了价值。

美国的家庭教育可用一句话来表达:“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父母每周一次贴出要孩子干的家务劳动内容,检查完成情况,给予家务报酬,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他们注重孩子的独立能力、动手能力、劳动能力、生存能力以及获得自身价值的能力。但是,在另一个国家却与之相反:劳动是中国父母最看不到的地方,中国父母能看到的就是“作业做没做”、“考了多少分”。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应该就是:“你只需把学习学好,其他事情都不用操心”,家务、内勤、饭菜都是全权包办,父母供着孩子,孩子供着成绩。我们以为这样是对孩子们好,其实等到进入社会,大多数孩子会反过来抱怨指责这种家庭教育,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学会。被母亲逼学习而杀死母亲的少年犯徐力,他一生只自豪两件事,一是给一位孤寡老人做过饭,一是在母亲生病时搬过煤气罐。

一切恶劣品德从好逸恶劳开始,如果父母正在培养这样的人,那,这个家庭也就差不多了!

三、文明礼貌,谦逊博爱。

在校园里常看到一部分学生浓妆艳抹、染发卷发,打扮得比老师们都花俏,甚至我还几次听说某些学生上课拿个镜子涂涂抹抹画画,丝毫没有注意是什么场合,每次我都会想这些学生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学生们这些不合身份、不适场合的打扮,与家庭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文明礼貌,谦逊博爱,不仅仅是平日里习以为常的让座、问好、不随地乱扔乱吐、关心同情他人,同时还涵盖对自身仪容仪表、服饰打扮的细节,这体现的是对身边人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体现内心本质的东西。

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就是要时刻重视家庭当中的文明礼貌,行为举止得体合时宜,家长不仅要严格要求孩子在家做到礼貌待人、谦逊博爱,同时也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不谩骂他人,和善待人,装扮得体,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家庭品行范围,潜移默化地弘扬家庭美德。

高二:重建家学

学习是人一生最宝贵的能力财富,也是人的专属特性,小到婴幼儿的嘤嘤学语,大到老年人的脱盲教育,学习是一种终身的事业。对于学生时代的孩子而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学会多少知识,学会多少技能,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发展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对读书和学习的兴致,提升对艺术和文化的修养。

重建家学,就是要在家庭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人总是有一种向下的惰性的,这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当我们处于散漫的气氛中时,人的斗志也会随之下降,体现在学习上,则是不爱学习,不愿学习,不想学习。其实很多时候,社会上不同层次的学校,之所以会培养出不同层次的学生,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本身能力上的差异,但是更重要的是不同学校当中的学习氛围所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无形中促进孩子学习和进取的强大动力。家庭教育也是一样的,也需要浓厚的学习氛围去推促每位家庭成员的前进。

身边遇到过很多例子:父母经常在家搓麻将打牌的,孩子一般也不愿学习,成绩也不好;父母在家有良好的看书和研读习惯的,孩子通常也会自觉学习,成绩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儿去。这是现实更是真理。很多家长通常会发现,教师的子女其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比较出色,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教师父母学识高,能教给孩子更多知识,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助益,其实是因为教师本身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在家中在周末仍会抽出时间阅读,或者是研究教学,但无论是读书还是研究,带给家庭的便是一种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所以各位家长,不要再骂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反省和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给家庭带来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氛围?要记住,这是会传染的!请为家庭拟写和打造一份“家训”(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应念物力维艰”;“业精于勤荒于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哲理名言许多都是出自一些著名家训),在约束家庭成员的道德和行为的同时,传承家学文化和精气神。

高三:树立家风

“风”的特点是什么?,一是柔和(“吹面不寒杨柳风”),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春风拂过,万物复苏——“家风”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和感化人的作用。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格与风尚,蕴含着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一般体现着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和恒久不变的精神规则。

有不少学生抱怨“学习压力太大,学习太苦”、“高中生活苦不堪言”,真的是学习太苦吗?父母年代、祖辈年代,睡露天、啃树皮、吃不饱、穿不暖、上不起学,小小年纪就得学会当家,照顾弟妹,甚至还要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那时候苦吗?有人说年代不同了,的确,时代进步了,可是我们的精神却落后了。要我说,并不是学习苦,而是心中没有了得以支撑的价值观,怎能不苦呢?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家风没有传承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家风、“苦中作乐”的家风、“坚韧勇敢,自强不息”的家风......

还有学生内务不整理,卫生不打扫,内勤不自主,这是“勤劳之风”的缺失;家务不分担,关爱不领情、不为父母考虑,不孝敬长辈,这是“孝道之风”的缺失;铺张靡费、喜好豪奢、争锋攀比,这是“节俭之风”的缺失......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道德品质为基础的,与国家、民族、社会密切相关。对家人来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在家风建设中,要注重传递价值观精神,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言传身教,以榜样典范的形象引领孩子成人成才。

易经说:“童蒙养正,圣功也。”“美国教育家泰曼.约翰逊曾说“成功的家教造就

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家庭教育是人生教化养成中最为关键和贯穿始终的功业。弘家德、家德正;建家学、家风好;树家风、家业兴。实现小家纯,大家正;小家兴,国家兴,真正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文明社会、幸福家庭。孩子的成才与否,家业的传承和兴隆就把握在各位家长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