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也,非不能也

  实验高中     |      2015/12/08     |     0  

不为也,非不能也


——语文教师读书少原因浅析


程华石



教学中,我们时常埋怨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阅读品位低下。造成这种现象,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语文老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中学教师往往是不读书的。”浙江萧山教研室朱华贤老师针对中小学语文老师的课外阅读情况作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语文教师读书情况不容乐观。接受调查的110位老师,居然知道《白鹿原》的作者是陈忠实的很少,知道卡夫卡代表作的只有一人,知道《文化苦旅》作者是余秋雨的也只有12人。教师的阅读尚且如此,我们还能要求学生什么呢?


说到老师不读书的原因,一般报刊文章都归结为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读书。的确,没有时间是制约教师读书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是首要原因。有些教师,像一些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照理说,他们是最忙碌的,整天忙于教学、科研、教学教育管理、讲学等,但事实上,他们在教师中肯定算得上是读书时间最长,读书最多的,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那么,导致语文老师不读书或读书很少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心态浮躁,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现代教育报》记者曾经对17省市147位老师作过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0人(约30%)教师认为“很忙,没有时间读书”,17%认为“有时间,但没有用于读书”,38%的人认为“愿意挤,读书时间还是有的”, 18%认为“有足够时间读书”。这说明,没有时间不是制约老师读书的主要因素,可以说“有态度就有时间!”河南安阳李桂枝老师幽默地说:“酒鬼总有时间喝酒,书虫总会挤时间看书的。”


既然多数同学认为有时间,那为什么会没有时间读书呢?原来,很多老师没有把时间利用在读书上,而是往往将其用于讲笑话,拉家常、应酬、娱乐上去了。


二、急功近利,缺乏读书的真正动力。


当前,不少语文老师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谋生手段,追求直接的实惠,没有在工作中找到生命的乐趣与价值,根本不会去过问不能立竿见影的读书。况且,做教师是否非要读书?不读书是不是就一定会影响自己的职业?据观察,在大多数情况下,做教师其实无须读书,不需要太多的辛苦,工作照样可以应付得过去。在目前这种“分数决定一切”的考核方式下,不读书的教师还真不一定不如爱读书的教师教得差,读书多的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工作成绩。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不少语文老师沉迷于“一课三练”“黄冈密卷”,热衷于“特级教师优秀课例”“教学设计大全”之类,很难说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慢功,是内功,文化涵养的提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板凳要坐十年冷”。如果能静下心来读书,收获一定会很大。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三、认识偏差,对读书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


有种理论很流行:现代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逐步转移到对学生学习的激发、引导和指导上来;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导”,更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必有一桶水,只要能“引导”学生找水,一滴水也可以。这些想法无形中给广大的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一个负面影响:似乎新时代的老师只需激发、引导、指导学生阅读,至于自己看不看书那就无所谓了。让一个除了教材什么也不看的老师去指导学生阅读,这跟让一个不会打乒乓球的人去培养国球世界冠军有什么两样呢?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就要以自己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否则很难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如何培养自己的这种气质呢?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部书,几年之后,他就不好当教师了。”语文教师应该是最爱读书,最有学问、最有修养、最有爱心、最象先生的老师。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辉煌的人文精神,书看多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久而久之,就会透出书卷气,透出一种其他学科教师所没有的气质。


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余秋雨也说:“让阅读开发自己的生命,知识和智慧能指引我们识别美与丑、善与恶,使我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向前展拓;哲人的思想能涤荡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同时,读书也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消解尘世的喧哗与浮躁。早一天阅读,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读书,不仅使人获得各方面知识,得到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在一种宁静、一种美的享受中得到修养的熏陶、灵魂的净化。


在阅读中,你能追求到一种纯净、幸福、宁静与本真,从而让自己的教育保持一种纯美;在阅读中,你会潜移默化地拥有更多的雅思、雅言、雅兴、雅行、雅量、雅致;在阅读中,我们热爱生命,调试心情,远离职业倦怠,拥有梦想,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体味到“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的快乐与幸福;在阅读中,我们梳理着自己的思想,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改变着匮乏、贫弱、苍白的情绪状态,改变着孤独、麻木、灰色的精神状态。


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学校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语文老师应该潜下心来进行系统的阅读。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理论新成果,拓宽自己的视野。当代语言学、言语交际学、心理学、文艺学、课程资源、人类智能等的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这些前沿理论对语文教育都有巨大的指导或借鉴意义。而我们的大多数语文老师,缺少这些理论涵养。试想:我们不涉猎文艺界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新成果,我们又怎能在教授鲁迅作品的时候有更独到的文本视觉?我们缺少语言运用方面的理论把握,又怎能对学生的语言习得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我们没有文艺界阅读经典的理论来导航又怎能恰当地引领学生进入真阅读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