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学雷锋活动中,我想跟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做好事”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建设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需要我们尽自己怎样的责任?
前几天,我在学校水泥路上,小操场上经常看到一些纸片、甘蔗渣甚至饮料瓶,当然同学们还会每天看到教室的角落、走廊里总是洒落着不知是谁丢弃的小垃圾。假如班主任老师问旁边的学生“怎么回事?”最常见的回答是:“老师,不是我丢的,今天是几号值日。”
这里有一个理念的问题:“请先把自己脚下的纸屑捡起来”是属于做好事呢还是属于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定位:责任我不推,我来揽
龙永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专栏中讲了一个瑞士小孩冲公共厕所抽水马桶的故事,相信所有的同学都听说过,龙永图认定,那个在厕所里满头大汗修理水桶的七八岁小孩的行为是一种责任行为,而不是停留在做好事的层面上。在我们的理念中,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所“揽的责任”与其年龄是多么的不相称,而且还会条件反射地认为小孩是在做好事。然而在瑞士小孩的认识里,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因此修马桶是“天经地义”的责任,更为可贵的是,他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了过来。
“请先把自己脚下的纸屑捡起来”作为一种责任,其内涵是一种必然的行为,而不是选择性的行为。其定位是“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在这样的理念下,面对地上的废纸等,第一要旨是在第一时间内由第一发现人将之捡起来。
行为:垃圾我不丢,我来捡
也许我们一向习惯了倡导“你丢我捡”,我以为这是一种带有误导嫌疑的实践行为。因为先入为主的“你丢”,尽管本意并非倡导丢,但是至少是在承认丢的现实前提下才要求去捡。我们何必要强化丢的概念以后才出现捡的概念呢?我们何必要先肯定有人做不文明的事,再来倡导做好事呢?如果我们把“你丢我捡”提升为“我不丢,我来捡”,不是更朴实、更务实、更现实吗?
所以,我还想在此再一次表扬高一(11)班同学,周六早上他们自发组织自愿打扫大雪覆盖的水泥路的行为,并不仅仅是做好事,而是他们意识到了这是实高学子的一种责任。而当这种责任感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社会就和谐了。正如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洛克所言:“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