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已至,春归有期

  王盛曌     |      2021/12/30     |     683  

上周的周二是今年的冬至日。公历2021年12月21日23点59分9秒,农历辛丑年十一月十八号,星期二。这一日,太阳直射点抵达南回归线,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当树梢的残叶被寒风“扫荡”,长夜隐没漫天星光,万物收藏,鸟兽虫鱼暂时退居幕后。冬至便悄然登场。冬至是一年中倒数第三个节气,却是最早诞生的。千年前周公便根据土圭法将日影最长之日定为“岁首”,即为冬至。它在人们心中有着独特的意义这天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民间流传的那句“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便道出了其中分量。冬至既是寒冬的讯号,又为何如此庆贺?《汉书》言:冬至阳气生,君道长,故贺。此日之后,昼渐长,夜渐短。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三候喷涌生命之火,寒风冰封不了世界。众生只稍作休整,待日回天暖,必将以更好的姿态再现。

古人的冬至是如此的浪漫。冬至一早,女孩子们在妆台上铺上宣纸,提笔画一枝素梅。数一数,正好九九八十一瓣。冬至开始进入数九寒冬。每天填一瓣,等所有的花瓣都填满了,就是九九艳阳天。填花瓣还有讲究。如果是晴天,就填下面一半,阴天呢,填上面,刮风填左面,下雨填右面,雪天就填中间。女孩子们填花不用毛笔,每天晨起梳妆的时候,随手抹点胭脂。八十一日之后,梅花就变成了一枝轻暖明媚的春杏了。一幅《九九消寒图》,可以诗意地打发掉漫漫长冬。大家的冬至又是如何过的呢?是否吃了一碗饺子,以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是否为长辈送上鞋袜,以期为长辈添寿。

而这周,我们元旦又接踵而来。除了关注放假,大家对元旦还有哪些认知呢?

“元旦”得名,在《说文解字》上有很好的注解:元者,始也;旦者,明也。通俗地说,“元”就是开始,“旦”就是早上,一年当中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人间,旧的一年随风而逝,人们在美好的憧憬中迎来新的一年。早期中国历史上,五帝之一的颛顼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合称“元旦”。此后,夏朝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则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定十月初一为元旦;到汉武帝时,又恢复了夏朝的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唐、宋、元、明、清,直到辛亥革命胜利,一直延续着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习俗。

晚清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节点,元旦在这时也随着纪年方式的变化发生了变化。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朝迅速土崩瓦解。12月27日,各省代表举行会议。黄兴代表同盟会提交议案,建议行将建立的中华民国政府改用公历。以与国际接轨。

直至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一年的开始——“元旦”。从此,新年元旦列入法定假日。新中国成立仅两个月后,就迎来了第一个元旦。从战争废墟中站立起来的共和国,尚未抖落尽战火硝烟的碎屑,百废待兴。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又带着历史赋予的沉甸甸的希望,缓缓前行。

历史赋予了我们希望,给予我们前行的动力,今天我们感受历史的温度,这份温暖来自先辈们的付出,今日的我们在温暖中前行,希望也能带给后人温暖。

同学们,越是黑暗的日子里,我们越是要做晴朗明媚的事,努力学习吧!艰难的备考终会酝酿出理想的绽放。来年春日你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绩,更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最寒冷又最有希望如同冬至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