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过程如何做

  实验高中     |      2007/04/23     |     579  

现在课题研究非常普遍,早已不是人无我有、人弱我强的景象。怎样把研究工作落到实处,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希望给那些正在研究或将要研究的一些启发,帮助大家重新质疑自己的课题,重新梳理自己的研究过程。
一、细化分工,责任到人,落实到具体工作安排中
    课题开始时总的分工,开题论证会分工,责任感故事集的编辑,结题前思考问题的分工、工作的安排,撰写结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的分工,临时事情的分工。这样把思考研究的问题落实到人头,承包到户,免得吃大锅饭、互相推委。
    一般来说,一学期的研究工作我们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开校时召开课题安排会。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会。这个会时间要选择巧(一般是开学前用集中学习的一个半天,因为这个时候教师们心最空、也最愉快),问题要提得实,针对性要强,最好有现场提问、答辩,参与互动,分析交流,使教师们自觉去审视、分析、反思自己的课题,对自己的课题进一步认识和深化。在这个会上,我要下发假期中我为每个课题找到的材料、本期要填发的表格……(现场出示表格样本和本期我为一个教师找的材料清单),引导课题人员三段式质疑自己的课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安排一学期的工作。
    第二步是平时根据不同类型的人员分类针对性的指导和要求。如对课题人员对年龄大的(我如何帮助你?你看,我时不时给你印点资料,你看要不要得?可不可以?)……对年轻的……对新手……,对专职健康课教师、兼课教师、对班主任(40岁以上、40岁以下)。
    第三步是期中和期末课题检查。检查期初下发的表格,提出下一步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期末课题检查的步骤和方法是……。这些设计使用填写的表格(特别是《课题研究实验札记》、《心理咨询卡》、《知心卡》),经过几年的浓缩精简、使用验证对课题的过程性管理起到了有效作用,成为课题研究抓手,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完成研究目标,有利于研究,有利于教科室掌握研究进度、了解课题进展,有利于促进资料积累。即使是第一次研究的新手,也能从表格中的栏目中知道怎么去思考、怎么去做,慢慢走上轨道。
二、关注需要,解决突出问题,落实到经常性的学习培训中
    我们的培训内容结合课题,但又不仅仅以课题培训,而是根据问题,关注教师需要,与教师发展结合起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感培养是一个新东西,它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教育那样看得见、摸得着,部分教师有点雾里看花、茫然无措。我们结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培训调查表》、《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确定培训内容。既有全校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也有课题人员参加的课题培训。因此既要全面,也要突出重点。三年多来,我们先后派出8名教师多次到成都、双流、内江和省内一些知名学校参观学习,学校购买订阅了10多种书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辑》全部分章节进行了学习、复印责任感教育资料集6本,共3000余篇。
    培训的设计我们很讲究,表面上看还是专题讲座,但我们赋以了交流互动,如《积极发言就奖励你书或教学光盘看》;表面上看是观看远程教育光盘,但我们却赋予了“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式;表面上是随意的访谈,其实却是课题组精心的筹划;表面上看搜集印发资料,我们却根据专题整本出现,成为实用的校本教材,如《心理健康教育专集》、《责任感故事选》……
(一)对研究人员写作能力的培训
像指导小学生写起步作文一样,拟好大概框价、写作提纲。(对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工作报告、效果检测报告的撰写根据市教科所编撰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手册》相关部分并借鉴其他地区的简化而成。展示管理文集相关部分。)
(二)对研究人员质疑能力、问题意识的培训
1、对课题本身的质疑。
在立项前、立项开题会中我们反复引导教师自己问自己:
①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课题?
②这个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和什么情境中产生的?
③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④这个问题重要与否?这个问题是否非解决不可?
⑤自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尽力了吗?我负责了吗?
⑥可能会取得什么效果?
    我们反复强调研究一定要基于某种问题,就像四川人要吃辣椒,尿急了要找厕所,这是饶不开、躲不掉的难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2、对研究细节的质疑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提醒他们看看自己的方案,对照自己的假设和研究目的,看看自己的做法是否靠近研究目标?内容与目的是否一致?结论与目的或假设是否一致?人员调整、内容增删、研究方法的调整及调整原因是什么?这些反映研究思路是否清晰正确,关系到结题的成败。
    我们在研讨会中经常提醒老师思考:你说你有实效,你的证据在哪里?有研究变量的投入,有你希望或不希望的变化吗?变化程度有多大?哪些材料、数据可以说明你的变化?你的数据怎么来的?这些效果是本研究取得的,还是其它工作取得的?搞了研究与没搞有什么区别?请全面反映你的轨迹。
三、有机整合,落实到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校教育科研最重要的功能是解决现阶段教学中的疑难杂症,但课题研究只是学校工作很小的一部分,怎样省时省力不增加老师们负担,怎样与教学相结合,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把研究效率发挥到及至呢?
(一)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1、上专门的心理健康课、课题展示课、结题课
我们18个班,近千名学生、50个老师参与了研究。我们每个年级开设每周开设两节心理健康课。每个研究人员一年一次课题展示课,课前把要解决的课题问题公示出来,让大家来思考、比对、检验。因为以往在教学随笔检查和听课中,我看不到课题人员围绕课题学习、研究的蛛丝马迹和丝丝联系,进不到老师们随笔的话语系统中。于是我规定:课题人员必须围绕课题上展示课,上课前必须写条告之教科室:本堂课突破解决课题研究哪方面?听课者听课中要注意和思考的问题。然后教科室或在黑板上、或在广播里、或印发下来公示给所有的听课者,让大家来检验。如在听陈老师《人生难免有挫折》展示课时,我们拟出的听课老师要注意和思考的问题:①这堂课在责任感培养中有哪些途径和方法?②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方法?这些方法有用吗?学生轻松吗?心情得到释放吗? ③还需对这堂课这些方法做出怎样的改进?
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把责任关爱放在首位送出我们的理解、心疼与爱怜,送出了我们的责任感。
课堂教学中故事激发,抓住突发事件,及时教育。
2、平时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①挖掘教材中责任感因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责任感。
②在作业批改时巧妙运用微型评语培养责任感。如“和细心交朋友。”“你的正确率真高,要是写字漂亮点,肯定是最棒的。”“再细心些,准行!”“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些!”端正学习态度,巩固学习责任感。
这样把研究落实到教学中,减轻了负担,确实改变了科研天天喊,课堂上却“涛声依旧”,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
(二)寓于学校及班级教育活动之中
1、学校德育处、大队部主题活动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互动法:既让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写信、回信心理咨询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的方法。达到助人自助,育人自育。变相委托与承诺。
第一步:让学生用代号写出自己的心理烦恼或心理问题。
第二步:把学生写好的心理咨询信收齐后交错班级发给每位学生。学生接到别人的咨询信后认真阅读,并根据咨询内容有针对性地写好回信。
第三步:老师收齐回信,再按咨询信的代号发给学生。咨询者反复阅读后,写出自己的评议或意见,即是否认同“心理医生”“心理护士”的回信,并打上中肯的分值。(满分100分)
第四步:老师再按代号把回信后咨询者的“意见”发给回信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回信结果(认同程度),写出感想、体会。
第五步:老师分类收好心理咨询信、回信及意见,认真阅读,了解书信质量及“意见”,老师适当点评(以鼓励为主,肯定、表扬和赞赏),然后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加倍关注并及时帮助调适。
学生感谢心理咨询,80%以上对上心理健康课感兴趣,喜欢心理咨询。有的学生成了别人的心理护士。六5班某女生请我参加她生日。我送给她一个储蓄罐,送出我的情感,送出我的责任。我们的情感感动着学生,在学生心中注入满满的一勺勺蜜糖。我每个星期都要收到一两封信。有6位家长、7名老师亲自来咨询。从心理咨询表到知心卡,从个别心理咨询到群体心理互动,充满我们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人性化。我们通过课题研究挽救了很多在情感中挣扎的学生,挽救了在困难面前手足无措的孩子,我们受到孩子、家长的喜欢和好评。
3、开展宣传活动、成果推广培养责任感。
“心理健康田园” 广播。心理健康小报展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
4、班级管理及活动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培养责任感。“班上事,事事有人做”分工有职责,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主题活动、竞赛活动。 如“个人档案珍藏”、“我的变化”、 “我和责任做朋友”、“锻炼身体真好”、“面对挫折”、“活出精彩的自我”、“做我真好”、 “不让一个人掉队”、“大雁齐飞”、“十周岁集体生日”“送你一个金点子” “我爱我家”、 “父母一日工作生活调查”、 “善解亲人心” 、“感悟亲情”。
(三)寓于家庭教育中、社会活动之中
四、关注细节,课题组团结协作、感同身受,相互学习影响。
    我是一路苦过来的,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压力与苦恼。我自认为工作着、快乐着就是幸福。但是我自认为这种幸福教师生活不具有借鉴性。对很多的荣誉,我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很向往。而现在所做的一切,早已不再有任何功利的色彩,只是因为自己不愿退缩,不愿意因为苦而放弃。我不可能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像我一样。因此我直面教师的真实处境,用一颗平常心面对教师的问题、困难和需要,多了一份对老师的宽容、理解和接纳。我会在教学随笔本里批注会用QQ聊天或发电子邮件或教师博课在线留言或手机短信的形式跟老师心灵沟通对话。我们口号:你的思想,你的智慧是我们大家的财富。我们共同分担问题。做了好事就要说,读了好文章,就要奇文共享,有了新招,就应相互交流。
案例:《一位老师年度考核后》、《借给你书看,你就给我提意见》
校医做心理咨询员的故事,五位主研编撰《故事选》的故事。
    一个课题就像一个培训班,它促进教师迅速成长,形成了一大批教科研群体。教师们研究着、工作着、感动着,认识提高,责任心增强,责任能力、研究能力提高。课题研究在我校早已没有神秘感,早已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就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老师体会:《研究,原来这样做》
    我原来所在的一个学校,甩一个课题给你,就叫你去做。问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推,说去问副校长,副校长说我不晓得。他们就这样你推我,我推你。我是牛吃南瓜找不到开口。当时我就想,:最难的就是课题研究,我再也不搞课题研究了。在这个学校来,教科室帮助选题,帮助找资料,主动推荐书、借书给你看,连研究报告怎么写都要给你拟好提纲。有一次,教科室想叫我搞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给我印发了40余页相关的课题材料,最后我没搞,我都很不好意思。现在,通过培训,通过研究,我能独立撰写研究方案、研究报告、研究个案,知道怎样去收集、积累材料。我知道了科研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行动,科研工作渗透于所有教育教学环节,它仿佛是空气,我们随时在呼吸,此前却没有注意到它。在培训研究中,我发觉自己的研究开始有了变化,我学会了在关注普遍现象的同时,深入挖掘隐藏在表象深处的本质的东西了。
 
    综上所述:课题研究首先要细化分工,责任到人,落实到具体工作安排中;第二关注需要,解决突出问题,落实到经常性的学习培训中,特别是对研究人员质疑能力、问题意识的培训;第三有机整合,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第四关注细节,课题组团结协作、感同身受,相互学习影响。
 
    最后,我要说:较早进行课题研究的学校是有远见的,较早从事课题研究的教师是明智的,较早在课题研究中受益的学生和家长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