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三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实验高中     |      2015/09/07     |     603  

摘自:《树人网》

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更突出了对写作主体的关注,对写作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使学生在短短一年内打造出既体现考生个性又符合高考要求的作文呢?针对高三作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考生无一不是具备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在墨韵书香中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这种文字驾驭能力不仅靠的是考生的才情,其实它与考生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如何引导学生平时的积累呢?一是让学生广泛涉猎,二是让学生积累自成体系。平时要求学生多读一些文情并茂的千字文,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时文选粹及散文大家的专辑,并力争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优美词句及逸事典故抄下来并牢记住,进而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另外,老师把刊物上刊载的高考满分作文和学生写得好的范文印发给学生读背,这样做更有模仿性和实用性。古人说得好:“不观千剑无以识器,不操百曲无以知音。”这是广泛涉猎的好处。另外,让学生积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分发挥学生在积累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能力的主动建构者,这与新课改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是不谋而合的。

二、引导学生确立体载意识并与学生共建写作模型。要求学生将各类文体的写作技巧牢记于心中,游刃于笔端;了解各种体载的特点,做到写什么像什么,并且找准自己擅长的体裁,为来年应考做准备。这一点对高三作文教学和学生写作至关重要。高考作文文体不限,是给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写作才情的平台,并不是要把文章写成四不像。

我认为高三作文教学及学生写作需要规范,以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体裁为例。写记叙文时不仅记叙的要素要齐备,而且引导学生写出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把哲理性的思索隐含在生动的描述之中,暗示出深刻的的主题。写议论文时就要在“议论”上下功夫,“议”要议得实在,不能说空话、套话,要议得合理,讲究论证方法。议论时应注意几点:事例不能过多,2至3个即可;事例要典型,对所举事例不能具体描写,叙述过长,只能评述、分析;评述分析要紧扣观点,说理过程中要议得辩证,忌简单化、绝对化。

值得一提的是“另类”文体也应该守规矩,部分学生大胆地改造应用文体或移植专业文体,写出另类作文,比如日记、书信、祭文、相声、戏剧、忏悔书、招标书、广告等形式,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类作文与四平八稳的作文相比,更容易脱颖而出。不过,写这类作文有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考生在求新求奇的同时,一定要保证文章言之有物,否则只顾文章形式花哨而内容空洞,这样的文章难以取悦阅卷老师。

三、建立评价模式。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各类文体写作能力的真正形成与提高还离不开评价模式的建立。很多高三语文老师感觉精批细改力不从心,三言两语的评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评价模式,并在作文模式指导下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作品,这样做既使老师从大量烦琐的批改中解放出来,又切实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做到这一点儿必须发挥作文讲评课的功能,讲评课应成为帮助学生建立评价模式从而修正自己作文的主阵地。具体操作步骤为:根据写作模型,老师规定自评原则,学生自评作文,并写出评语;然后组成讨论小组,学生互评,写评语定分数;每组推出优秀作文和不理想作文各一篇,小组组长发言,谈问题,说心得,使学生心有所获;最后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包括教师对作文的评价和对学生评语的再评价,前者可以纠正偏颇,后者给学生思维创造以充分肯定,体现学生思考的价值。这真正体现了老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最后一步,印发推荐出来的优秀作文(包括学生写的评语)。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学生的文章和名家文章比起来,学生的文章更接近高考,更贴近学生的水平,更有实用性,更有模仿性。日积月累,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