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类型 以简驭繁

  实验高中     |      2015/11/21     |     0  

归纳类型 以简驭繁

——例谈文学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郑义广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都是语文高考试卷必不可少的版块,并且分值可观,大家对此也都非常重视。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有的问题设置并不那么直接、明了,有些同类题型的设问又花样百出,没有定规,与此同时,很多教辅、复习资料在相应答题技巧的指导上过于琐碎,且往往不得要领,以致考生在备考、答题时对此产生歧路亡羊之感,有时明明已经读懂了文章,相关的知识储备也很丰富,却找不到准确的答题方向和切入点,有劲不知往哪儿使,造成遗憾失分。

其实,假如我们把历年的高考真题以及一些质量较高的模拟题放在一起进行“大数据”分析就会发现,在那些看似纷繁杂乱、无从下手的提问方式背后,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能将其中常考的问题归纳为一定的类型,总结出明确、可操作的答题步骤,删繁就简,以简驭繁,必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2015年各省的高考真题,谈谈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出现的设题类型及其一般性的解答方法,希望能对同学们接下来的复习迎考有所助益。

一、赏析题

这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题型,赏析对象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个语段。很多同学见到空泛的“赏析”二字就被吓懵了,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来整合答案,解答起来只好信马由缰,跟着感觉走了。事实上,这类题目的解题方向非常明确,其核心目的便是让考生寻找相关语句或语段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具体答题时,需要分三步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用了何种手法?

2.该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3.该手法在刻画人物或表达思想、情感等方面有何作用?

【真题回放A

2015高考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4分)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试题解析】看到题干中的“赏析”两个字,首先要清楚答题要求,即找“手法”,同时还应明确,考试中提到的“手法”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既包括狭义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渲染、虚实等)、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等),还包括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比拟、排比等),思考务必全面。接下来,严格按照上文提到的三个步骤答题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真题回放B

2015高考安徽卷《蓑衣》)画线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试题解析】这是“赏析题”的一种变式,即直接点出某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让考生予以进一步解析。细思之后就会发现,它不过是将上面所说的“三步答题”简化为“两步答题”,换汤不换药,整体的答题思路并没有变化。

【参考答案】①把耕耙过的平整的土地比作梳理后整齐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②将耕耙后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了达子劳作的辛苦。

二、作用题

无论在散文阅读还是小说阅读中,问某句、某段等在文中的作用基本都是必考题,这类题目的赋分一般在34分之间,答题要点也比较简明,通常只需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1.内容上,它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揭示了什么主旨?

2.结构上,它与前后文有何联系?(如开头段落可能是埋伏笔、做铺垫、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等,中间段落可能是承上启下、扩展思路、丰富内涵等,结尾段落可能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升华主旨等。)

【真题回放A

2015高考山东卷《四堡版雕》)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试题解析】首先结合文题“四堡版雕”明确第②段内容,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根据它在全文中的位置及上下文内容,指出其在文章结构上的功能。这样便可以根据解题规范,分点作答了。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②(结构上,)承接前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同时引出后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

【真题回放B

2015高考江苏卷《比邻而居》)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试题解析】本题的第一问比较直接,细读原文不难回答,第二问又是这里讲到的“作用题”,虽然它不涉及具体语句或语段,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在答题时同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

【参考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①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②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三、形象题

这种题型本身并不难,但是考生在做题时极容易将其理解为“概括人物的外貌特点”,从而挂一漏万,造成丢分。其实,外貌特征只是其中的一个采分点,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关注文中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以及作者直接或间接对人物进行的评价,在心理情感、道德品行和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加以考察,从中提取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概括起来,这类题目的解答应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各自又可分若干小点,结合具体文章分析):

1.外在方面:外貌特征、行为特点等。

2.内在方面:性格特征、心理情感和道德品行等。

【真题回放】

2015高考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试题解析】这道题赋分不高,问题指向的文本内容也不算多,如果考生掉以轻心,根据“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等内容,将答案简单写为“又老又丑”,便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除了这些,我们还必须关注到作者对他的衣着及其店中言行的细致描写,从中提取信息,完善答案。

【参考答案】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四、观点题

在各种类型的阅读鉴赏题中,这类题目一般都是压轴出现,赋分也比较高,它不仅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考查其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常见的类型有,“对于作者在文中的这种观点,你怎样看待?”“有人认为文章的某个部分纯属多余,有人则认为它必不可少,请谈谈你的看法。”“你赞同文中的某种说法吗?请说说理由。”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面对这种题目,同学们也无需担心,只要牢记“两步三点”的答题思路就可以了。所谓“两步”即第一步“亮明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明确,不能和稀泥,第二步“解释原因”,有理有据,方能服人。“两步”是解题大方向,而所谓“三点”则是一般的答题程式,具体为:

1.明确立场。

2.结合文本进行阐释。

3.联系现实进行阐释。

【真题回放】

2015高考四川卷《太湖碎锦》)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分)

【试题解析】“近观”是否一定不如“远眺”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考生可以持不同观点,但必须言之成理。出题者在这里特意提醒“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实际上降低了解题的难度,我们需要牢记的是,即使没有类似的提示语,解释原因时也要从“文本”和“生活实际”两方面入手,同时务必注意将二者分开来答,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参考答案】

示例一:赞同。①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②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①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的奇景。②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五、含义题

试卷中的“含义”有时写作“含意”,从题型上看没有任何区别。这类题目,我们要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解答,先指出词语或句子的字面的、表层的含意,再逐步挖掘其双关意、言外意等深层含意,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重点,二者互为表里,尽量能做到兼顾。具体来说就是两点:

1.表层含义:指出词语的词典义或句子的字面意思。

2.深层含义:揭示词语或句子在相关文段中的语境义。

【真题回放】

2015高考江苏卷《比邻而居》)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试题解析】“孱弱”在词典中有“单薄”“虚弱”等义项,根据“词不离段”的原则,结合文中对咖啡香气“虚无”“浮华”以及“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等的描写,要准确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思并不困难。

【参考答案】①“孱弱”原指“单薄”“不充实”,用在这里形容咖啡的味道较弱;②相对第一家的持恒,这家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各门功课的学习,对知识点、应试技法进行整合与梳理都至关重要,语文也不例外,只有删繁就简,才能纲举目张,以上所谈阅读理解五种类型题目的答题程式只能算举个例子,希望同学们今后多思考、多总结,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考题中不断摸索,提炼出更多简便易从、切实可用的解题技巧,以不变应万变,牢牢占领得分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