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段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 ——题记
它固执,活像一个残疾的悲剧英雄;它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
在我们的眼中,废墟是什么?
废墟是破旧的老屋,是数落的泥土,是杂草丛生的院落,是阴森的环境……
但事实上,废墟是历史,是未来,是终点,更是起点……
假设我们花大量的金钱,将圆明园重新整修一遍,那会怎样?
——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
我们终究是选择了忘记,还是选择被压抑后的释然呢?无论怎样,我们都选择了逃避,承认了自己是懦夫,承认了我们的文明允许被践踏,因为我们无法面对圆明圆残垣断壁上反射回的荒凉阳光背后痛到扭曲的脸,无法静听到如撕裂风声般背后沧桑烟火下的伶仃悲鸣!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延续那不堪回首的文明,我们要让心灵魂魄不再空虚,不再只是徒有外表,因为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我们的血流淌了五千年,还会继续流淌,不息不止。就像我们的文化,经久不衰!
因此我们需要废墟,需要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玛雅文明遗址,需要圆明园遗址,需要……
在余秋雨先生眼里,“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
废墟是旧的文明的终点,是新的文明的起点,承载着古人对现代人的希望,希望现代人去发掘他们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完成未尽的使命。因为,废墟就代表一种文化,甚至说是一种联系古往今来的艺术。
像宁波的城隍庙,自明初至近代历史经久不衰。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的繁华已变成了回忆,它的历史渐渐被人们淡忘。巷子中充满了商业气息,往昔的热闹气氛渐渐消散。因此“专家们”提倡要“拯救”城隍庙,因为它们“影响市容”、“阻碍经济”。殊不知,没有废墟,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经济发展。
如今,现代城市的发展,就意味着废墟被拆了,被毁了。可是废墟的留存,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废墟,更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我们,要懂得废墟的珍贵,保护眼前的废墟。因为它太过重要了。我们绝不能因为废墟的丑陋而去掩盖它,更不能因为它曾代表一段屈辱的历史而感到羞愧。因为它蕴涵的是未来和过去,是辉煌与沉沦的宿命,更是我们一直都没有发现的明镜!
我们,携带着废墟走向文明。
我们,携带着文明走向现代。
(指导老师:劳京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