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浅析及对策

  高福良     |      2013/03/11     |     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现在教改之风已经吹遍浙江,但是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一、背景、作者介绍。二、分段解析具体内容,归纳段义。三、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人物性格特征等。四、布置作业,巩固扩展”这一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如何改变这一教学现状?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也十分迫切的话题。
  在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和今后的对策。
  一、变灌输、单一思维的教学为听、说、读、写、唱、演等各种求异思维和感悟的教学
  “灌输”式教学为大家所唾弃,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流于这类形式而不觉。从教育学意义看,通过语文教育学生,无非是让学生学会思维,形成思想,体会并内化情感,拥有理解与表达思维、情感的工具。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还只停留在让学生拥有理解与表达思维、情感的工具阶段,即历来所说的语文的工具性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与之相对的,学会思维、形成思想,体会和内化情感成了奢侈品或者附属品。我们把这种教学称为“工具学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失去了她固有的活力和生机,变成了严谨考究,变成工具甚至道具。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只要听懂了就行了,学习课文变成了文本的纯解读,只要把原文读懂了、读透了,知道了“是什么”、“怎么用”就行,至于学生的情感思想体验怎样,教师不过问。不少教师自然地认为,情感和思想的教育,就体现在“知道”这个过程中了。因此,他们不去想“知道”之外的招数,缺少激发和调节学生情感和思想的方法和手段。也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是运用耳朵仔细地聆听,运用脑筋乖乖地证实,运用笔忠实地记录,最多为了帮助接收而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这种情形,后现代教育学称之为“颈部以上的学习”。这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只是“耳朵”“脑袋”、“手指”等局部器官在有限活动。
  我们以为,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离不开“工具性”,但不能停留于“工具性”,必须升华到“人文性”,让学生学会思维,形成思想,让学生体会并内化情感。这是对语文教学的教育学意义的全方位理解。这是现阶段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大力提倡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根本所在。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明白这一根本点,怎么教怎么改也无非是工具层面、技术层面的修饰与改进,进入不了教育学意义层面的全面提升。这是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第一点,也是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的基本手段。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客体意义上的“知道”,而且是主体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利用各种手段发掘学生情感、思想资源,调动师生所有的肌体感官让学生感、说、动、演……让语文融入学生所有的感觉之中去。而从根本上讲,是要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的教育学意义,提升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境界。广大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有意的抛弃那种“灌输”的思想。
  二、改革更新观念,研究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并把这些教育思想付诸实施
  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创新的首要任务便是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改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固步自封。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2)功利主义。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局限于高考,升学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唯一目的。(3)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调,缺少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4)机械主义。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极度欠缺。
  这种种局限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机械地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复杂性,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导致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滞后的主要原因。要使高中语文教改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研究和创建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普通高中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有别于初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近期已经有了新的发展。于漪也强调:“语文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工具,如机器或犁锄,也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工具,如筷子和拐杖。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这些阐述,已经清楚地表明: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于漪说这是“还了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这一阐述,对高中语文学科性质的明确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新课标中已有明确的表述,但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唯考”“利禄主义”的思想显然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学语文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几页练习题,没有课外阅读习惯和练笔习惯,课堂学习消极被动,浮在知识的表层无法深入等等,这就是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就在于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什么,范围有多大,内容有多深;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等等。当然,这都是涉及到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很复杂的问题,一时恐怕解决不好。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大家都能来研究这一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且能够在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来。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对现在实施的新课改也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高中的语文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意味着语文学习任务的完成,意味着他们继续进行专门深造和谋求职业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语文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具备了参与现代化建设所应具备的语言运用和语文学习能力。教育专家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当然,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决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标签,它理应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语文教学不应是孤立的、封闭的,特别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更为接近,高中的语文教学思想如果缺乏现代化的内容和精神,那将会永远走不出封闭的、形式主义的小圈子。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培养跨世纪的未来人才,就必须研究现状、解放思想,确立适合社会发展的、能够指导自身运作的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是21世纪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求,更是新课改的要求。一般认为,这种转变的取向主要体现在两个纬度:一是学习主体由他主转向自主。他主学习是指一种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自主学习是指一种主动的、独立性的学习;二是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凸现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被动到自主,由强调学习结果到强调学习过程,这是现代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特征,也是新课改的呼唤,具体表现在:
  1.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随之转变。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须具有创造性。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主要指教材)的意义生成过程,使文本显露新的意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不同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对教师角色、师生关系等的重新定位,是对教师创造性的挖掘和呼唤。
  2.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教材呈现形式的转变,苏教版的教材很好的体现了这个特点。自主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探究、发现的过程,而真正的发现学习,又总是伴随着对教学材料的重新组合。为了便于自主学习,苏教版教材的编写突出了问题情境、模块、专题、板块意识。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基本条件,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核心。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探究。问题的提出,除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寻外,教材也必须是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因为教材是师生对话的基础。

  3.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新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主探索,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同时获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以利于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另外,新的学习方式还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培养。学生在课题探究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