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百度文库》
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精神教育设置了什么样的标准和理念,你所在的学校能否实施,或者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
答:什么是精神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指为了促进人的精神发展的教育。概括地说,是指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精神教育的标准和理念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第一,精神教育是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应该说,人的心理健康是精神生活最基本的表现,也是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最基础的内容,当然,更是人们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人的心理状态作为意识,不仅影响人的认知方面,而且,包含着广泛的文化内容和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感、动机、人格等因素。所谓健康心理教育,是指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我、排除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完整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中,心理健康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内容,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人们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期望、强压力的背景下,极易产生心理焦虑和情感困扰,并影响着人的情绪、心境和态度,这就更需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至于中小学生,受着考试、分数的压力以及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的影响,也极容易产生学习心理障碍以致人格和个性的缺失。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心理上的疾病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最近几年才引起认识:要重视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情感状态是人的精神状态的温度计和晴雨表,是内部精神处境的外部表现。通过情感教育,使人能够调适自己的精神状态,从而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去参与社会生活,也用适度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来证明自我。能否把握这其中的“度”,是时下叫得比较时髦的“情商”所决定的。一个缺乏情感的人,他不可能赢得别人的了解和信任;同样,一个只顾发泄自己情感的人,他可能已经被孤立而自己并不知道。情感是精神的门户。人与人之间精神的交往是以情感为媒介和桥梁的。然而,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以及引导学生如何适度地表达情感,乃是一个长期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以致于人们在肯定某人“智商”较高的同时,暗含着“情商”低下的韵味。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错位或失范。
第二,精神教育是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道德,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个社会性概念,只能在有人群的地方,才可能出现道德。个人不与他人发生联系,是不存在道德的。只有社会行为规范在个体身上得到反应并制约或规定着个人行为价值取向的时候,才构成个体道德品质。因而,个体道德品质作为精神的表现,便与社会密切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可以说,从来源上讲,道德是社会或群体对个人的规范与要求,从表现上讲,是个人在精神上和行为上对社会要求所作出的反应或选择,并通过个体道德生活的践履,从而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道德品质。
我们今天学校的道德教育,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角度重新给我国中小学德育进行解释和定位,应当成为当下学校德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精神教育旨在确定并坚守人的精神信念。这是精神教育更高层次的内容。我以为,无论从人的精神生活所归属的逻辑层面来看,还是从对人的精神所起的具体作用上来看,所谓“精神信念”主要是在超越的意义上讲人的精神追求,它既指向于人的精神归宿,又指导人的现实精神生活,是人们选择生活类型的根本价值标准。从人的精神构成的要素来看,它是人的精神的内核,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等根本理念。从其对人的影响作用来看,它辐射到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的整个精神生活染上一种鲜明的个人色彩,体现出人的个性品质和人格精神。
我们今天的教育,关注社会现实中的功利需求太多,关注个体独特的需要太少。如阅读,学生通过自由的阅读,他不仅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且充满着兴趣和美的引导。然而,今天学生的阅读,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且将阅读的材料限制在与考试有关的范围,甚至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标准化”了。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惟有照背答案,哪里还有独立的精神自由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因此,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境界,也许就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精神效果。从精神信念的角度讲,理想总是意味着和平、安宁和高尚,它是人生的征帆,也是生活的向导。在青少年学生中进行理想教育,尤其在教育活动中注意吸取优秀的精神遗产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世界观上的陶冶,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精神发展而言,学生的潜能是开放,而不是被限制。在精神成长中,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较高层次的意识来最终促进人们对现实的理解。